双向分级碳策略突破硅碳负极锂存储瓶颈
一项基于单一碳源的设计,让硅碳复合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性能达到了新高度,其精巧的结构化解了硅材料膨胀的致命难题。
一项基于单一碳源的设计,让硅碳复合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性能达到了新高度,其精巧的结构化解了硅材料膨胀的致命难题。
凌晨2点,我被手机震动惊醒——是朋友发来的紧急工作消息。我拿起床头的iPhone 17 Pro Max,屏幕显示电量还有35%。这让我想起一年前的iPhone 16,同样的场景下,电量早已耗尽。iPhone 17系列的电池技术,真的让"电量焦虑"成为了历史。
2016年公司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材料,公司公告以4.88亿元收购星城石墨97.6547%股权,进军负极材料业务,2017年完成收购,形成“锂电负极+磁电装备”双主营业务。
近日,知名科技爆料人Roland Quandt在Bluesky平台发布动态,首次披露了华为即将推出的智能手表系列新品信息。根据其分享的高清渲染图及规格参数,华为Watch Ultimate 2将与Watch GT 6、Watch GT 6 Pro共同于2025
智能手表 ultimate 硅碳 watchultimate 2025-09-15 11:35 1
消息源 Roland Quandt 昨日(9 月 14 日)在 Bluesky 平台发布动态,分享了一组高清渲染图,并透露了华为 Watch Ultimate 2 的关键规格信息,该智能手表将和 Watch GT 6、Watch GT 6 Pro 一同于 20
智能手表 ultimate 硅碳 watchultimate 2025-09-15 10:07 4
消息源 Roland Quandt 昨日(9 月 14 日)在 Bluesky 平台发布动态,分享了一组高清渲染图,并透露了华为 Watch Ultimate 2 的关键规格信息,该智能手表将和 Watch GT 6、Watch GT 6 Pro 一同于 20
智能手表 ultimate 硅碳 watchultimate 2025-09-15 08:35 4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源,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负极材料的特性。硅因具有高达4200mAh/g的理论比容量,远高于当前主流石墨负极的372mAh/g,加之高的元素丰度以及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负极材料。
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中,“做薄”常常需要牺牲电池容量。但如果手机变薄了、电却不够用,体验又从何谈起?如今,逐渐成熟的硅碳电池技术,或许正是这个难题的答案。
达尔豪斯大学J. R. Dahn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等技术,发现Si/C_1材料中硅簇尺寸小于1nm,比容量达~2000 mAh g⁻¹,且可逆堆叠增长低,显著提升稳定性。该团队还通过多种电池测试,表明含50% Si/C_1的多层pouch电池在80次循环后容量
硅(Si)由于具有高理论容量、低操作电位和天然丰度等优点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使其成为替代传统石墨负极的主要候选者。然而,由于体积膨胀和导电性差,其商业化应用面临重大挑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简单的CVD方法将纳米Si均匀地沉积在分级碳框架上,合成了一种特殊的
2025年8月20日,美国电池材料企业Group14 Technologies宣布完成4.63亿美元(约33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SK Inc.领投,保时捷风投、ATL、OMERS、Decarbonization Partners、Lightrock
在智能手机续航能力成为最大痛点的今天,真我在其7周年直播庆典上展示了一款搭载15000mAh超大电池的概念手机。
2025年8月28日,全球增长迅猛的智能手机品牌真我 realme 与锂电池领军企业冠宇共同宣布,双方联合研发的15000mAh 电池成功应用于真我全新概念机型。该合作标志着高容量电池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未来移动设备续航体验带来新可能。
硅颗粒膨胀如同呼吸,若无牢笼禁锢,必将撕裂电极结构。兰溪致德的专利技术将纳米硅颗粒嵌入多孔碳骨架,再以导电高分子包覆层覆盖表面。这一设计不仅提升材料亲水性,更构建了电子-离子双连续传输通道,使1C倍率下嵌锂容量保持率高达85%。多孔碳骨架如同纳米级防爆舱,在硅
五月盛夏,硅碳负极材料产业迎来建设与投产的双重热潮。西南地区的四川内江和华北地区的内蒙古准格尔旗,两个重大项目在五月中旬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快充需求激增,10C(6分钟充满80%)技术成为行业新标杆。在这场竞速赛中,硅碳负极材料凭借其高容量(理论比容量4200mAh/g,是石墨的10倍)和0.4-0.5V的高嵌锂电位(石墨仅0.1V)[1],本应是理想的"赛道选手"。然而行业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华半导体")与徐州金龙湖泛半导体材料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湖材料")联合提交了一项名为"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的发明专利(公开号CN120004265A)。申请日期为2024年
2025年5月16日,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披露,长虹控股旗下新材料公司已完成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突破,规划建设年产2000吨的新型生产线。这组看似普通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改写全球锂电产业格局的技术密码。
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竞赛中,硅碳负极犹如一位“潜力股运动员”——理论容量高达4200mAh/g,是传统石墨负极的十倍。但这位运动员却存在先天性缺陷:首次充放电时,高达30%的锂离子会被固态电解质膜(SEI)永久“扣押”,导致首次库伦效率(首效)仅70%-80
2024年5月9日,内蒙古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南煤化工基地内,随着旗委副书记王国泉宣布项目开工,内蒙古硅源新能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一项目总投资22亿元,占地400亩,分三期建设,首期产能2000吨/年,总投资6.16亿元